找到相关内容180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撰写“佛教伦理学”的“教证”与“理证”

    ”的“教证”与“理证”  ──以拙著《佛教伦理学》为例 法光学坛第五期(2001)   中。  且即使是密教的宗喀巴大师,其《菩提次第广论》也不外乎依弥勒论而作“下士、中士、上士”之分类,太虚...住,比丘(尼)就应先摆脱一切障解脱的情欲纠葛,这才能符合十大利益,而达到“令正法久住”的目的。只要正法得以久住世间,“护生”精神就得以维系而不坠。  由于“护生”的理论根源是“缘起”论,它不是来自“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3945409.html
  • 《入菩萨行》初品补注(1)

    次第︰先奠 定上士道修心的基础共中、下士的修心部分, 其次发起最胜菩提心,然后再修习佛子行而圆成正觉 。...,但是为了使自心中以菩 提心为主的大乘的实践能够落实,使未出生的道业能 经由薰修而生起,使已有的不衰退而增长,所以才写作 ...

    释如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3945926.html
  • 大乘佛教的忏悔观上(上)

    下士的“深信业果”中,引用《四法经》的说法,认为通过四力忏悔,能够对治已作的定业,何况不定业。  第一、破坏现行力,对过去无始以来所造诸恶业,生起追悔之心;就如我们和某人结怨之后,真诚地向对方表示歉意...过程。同时,众生皆有佛性,皆能成佛;众生自己也要确信自己有成佛的可能。  所以,“慈悲”与“智慧”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特点,大乘是行菩萨而成佛的,释尊菩萨时代的大行,愿在秽土成佛,利济多苦的众生,悲心...

    圣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3446622.html
  • 人生佛教的思考

    问题。主要表现为肤浅化的倾向,使人生佛教有演变为人乘佛教的趋势。  佛教修行分为五乘,即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五乘又汇归为三上道,以人、天乘为下士,声闻、缘觉乘为中士,菩萨乘为上土道...即归,阳寿尽后便至阴间成为鬼魂。而佛教认为,生命形态分为天、人、阿修罗、地狱、俄鬼、畜生六,如此轮转不息。其中,人的身份是最为重要的。  那么,佛教提出的以人为本,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何不同呢?人文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648068.html
  • 《剑轮修心法》及注释

    , 却因此常得快乐。因为他们能易位处之, 所以能速得成就。  004 除非我们已经发心修学下士和中士而脱离恶轮回、证悟涅磐, 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了悟大乘思想, 也不能以苦恼等为修行法门。唯有已经...必须调伏我爱的态度, 因为它攸关三次第的证悟。我爱及我执是问题的随从和主宰。我执是内心的独裁者, 而我爱则是外在的随从, 所以我爱和我执之魔常常狼狈为奸, 我们一定要下定坚强的决心, 不为二者所动。 ...

    印度·法护大师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0748613.html
  • 阿底峽《菩提道灯》內容研究

    二问应该是在“总说上士”一章中,而且只能在定义“下士”及“中士”的那二颂中(陈译本第2、3颂,以下颂文,依陈译本编号)。该论由格伟洛卓译出后,由于精简扼要,许多人对颂文的深义不能理解而提出质疑,于是...许为《菩提道灯》最佳注解的宗喀巴《次广论》中,共下士道修心,是以修忆念死亡来观察后世恶趣痛苦,进而了解业力的决定力量,引生行善去恶的意愿而归依,如此就算趋入佛法正教了。(6)结合噶当派次第及自宗大...

    张福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3149382.html
  • 宗舜法师:《菩提次第略论》科解

    因圆满 分三(丁)         丁一、通达五明(参丙二丁一)         丁二、传承不断  分法与人二         一、教法圆满            (一)小乘教法:具共中下士...宗舜法师:《菩提次第略论》科解 卷一 初:归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 分二(壹、贰)承   壹、归敬颂 内容分二     第一、归敬对象:        慈氏-->无著-->广大...

    宗舜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5249727.html
  • 人本的佛法与人本为中心的佛教──论印顺导师“人间佛教”之本怀[*]

    贫乏,所以以「五乘共法」,「三乘共法」,   p. 13   「大乘不共法」,统摄一切佛法,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。这与西藏宗喀巴大师,宗承印度的中观与瑜伽,以「共下士」,「共中士」,「上士...等正觉,亦为众生阐明因缘法,包括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的一切法。一代教法是以有情世间的苦、集、灭、四圣谛为重心,亦即早期所说佛法以众生为本位,以有情事为主题。   (六)五趣、六的有情,因为业报牵连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40453927.html
  • 缘起赞 [佛] 上

    取舍。依三宝为救护而取善舍恶,则决定离苦趣而得善趣。如是皈依三宝勤修取舍,为后世永离苦趣而发心者,是为下士之发心,依下士发心能离三恶趣苦虽可决定,但仅此尚非究竟。吾人过去离苦趣入善趣,甚至得天帝释身...须积许多善法,许多福德资粮,始能一次换得。而二世以后能否保持不失,又不可必。然依据教理,后世人身能否续得,亦有可抉择之。大致得残缺人身亦须持有一戒,何况暇满人身必具五戒众善,兼为后世而发清净愿者乃可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10654309.html
  • 喜乐与空无(4)

    下士之前,便被引领至中士,可是如此的引导,会使他们更容易理解,因为以四圣谛来引导,修行者很自然就能够体会暇满人身的可贵。如果一开始便引用显宗佛经,或是密宗檀陀罗,来证明上师的殊胜之处,对某些人来说...修行者以为修行佛法,是对佛法施惠给恩,这是错误的想法。’  二、中士次第  幻念因果翻动胜狂涛  大群海怪侵害成三苦  开启蕴藏激烈渴望心  生命大海危机求挣脱  这一段颂文,是修行者忆思生死轮回苦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4055691.html